段祺瑞是民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人物。他曾是皖系军阀的领袖金财顺,被人称为“北洋之虎”,在北洋政府时期曾短暂担任临时政府的总理。他的一生波澜壮阔,既有令人称道的地方,也有令人诟病的行为。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段祺瑞曾坚定地拒绝了日本提出的要求,拒绝去东北建立傀儡政府,显示了他在国家危机中的立场。此外,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他也占有一席之地,对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常常被批评为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反复无常的决策。他为维护皖系军阀的统治,采取了很多损害国家利益的措施,还发动了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给民国历史带来了不少的黑暗。总体而言,段祺瑞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曝光率,但他一生的起伏也让他成为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这位曾经风光一时的大人物,死后竟然没有一个体面的安葬之地。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因胃溃疡引发的并发症去世,享年71岁。在临终时,他亲手写下了著名的“八勿”遗言,对后世政治人物提出了深刻的治国理政建议,足见他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段祺瑞去世后,南京国民政府特地表彰了他在民国初期的贡献,称赞他“持躬廉介,谋国公忠”,并决定给予他国葬。然而,段祺瑞的葬事却并没有顺利进行。 蒋介石在段祺瑞病重时曾拨款购买了黄山的土地,准备将段祺瑞安葬在那里,因为段祺瑞出生在安徽,家人希望他葬在皖南,以遵循“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传统习俗。然而,段祺瑞的长子段宏业坚决反对,他认为蒋介石不是个好人,怕父亲的遗体与蒋介石有关系,因此力主将父亲的遗体运往北京安葬。按照传统习俗,丧礼事宜由长子做主,段家只能听从段宏业的意见。 1936年12月9日,段家将段祺瑞的灵柩运到北平,暂时寄放在西山的卧佛寺。段宏业曾四处寻找合适的墓地,但一直未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地方。1949年,日军占领北平后,卧佛寺被征用,段家匆忙将段祺瑞的遗体迁移,最后将灵柩安葬在北平西郊段氏家族墓地的一个角落,地点靠近大道,埋得非常匆忙。 这一突如其来的简陋埋葬,引发了不少段祺瑞生前的朋友感慨:“没想到他一生轰轰烈烈,死后竟然没有一个安静的安葬之地。”这种悲惨的结局,恐怕连段祺瑞本人也未曾预料到。直到26年后的1963年,段祺瑞的家人和朋友终于在北京万安公墓为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墓地。墓碑的题字经历了长时间的讨论金财顺,曾提议写“执政段祺瑞公之墓”或“故中华民国执政段祺瑞公之墓”,但最后大家觉得不应提及旧官衔,于是由章士钊亲自题写了“合肥段祺瑞公芝泉之墓”作为墓碑的铭文,最终为这位历史人物找到了一块安身之地。
发布于:天津市信钰证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